經過66天共9場手術治療,17歲燒傷女孩小周在家人的陪伴下,7月14日從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海軍醫院出院,返回安徽亳州老家?!白鰤舳紱]想到,女兒能恢復得這么好。特別感謝舟山的好心人,謝謝你們?!薄斑@些日子來,素不相識的舟山愛心人士,為妹妹捐款總額達百萬元。這個救命之恩,我們這輩子都還不清……”女孩家人激動地說(據《舟山日報》7月15日報道)??梢哉f,這位燒傷女孩是在舟山民眾的攙扶下重新站起來的,而她的獲救理應成為可復制的幸運。
“看得起病”為共同富裕夯實根基
一場火災,讓這個安徽籍打工家庭瞬間陷入困境,也難免會讓更多類似人群忐忑不安。有道是,天有不測風云,人有旦夕禍福。這樣的火災固然是偶然的意外事件,但總會有人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或遭遇事故、或患上疾病。那么,需要為不確定的風險預留多少醫療費用呢?
以小周治療燒傷為例,需要百萬元以上醫療費用。也就是說,一個年收入10萬元、看似生活無憂的務工人員,一旦在10年中攤上一次這樣的不幸,就算一直不吃不喝也會立刻變得身無分文。這雖然只是一種小概率事件,但卻會嚇住太多的人,導致有錢也不敢花。這樣一來,內需就會不足,生產就會疲軟,進而影響更多的人就業、掙錢。
中國社會正在從全面小康奔向共同富裕,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或即將過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。在這種情況下,“看得起病”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。所有人都不用擔心因病返貧,已經擁有的好日子就是穩定可靠的,而全社會在這種積極心態下迸發出對高品質生活的強烈需求,又會強有力地推動高質量發展。
可見,“看得起病”可以為共同富裕夯實根基。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,理應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、優化公共服務。醫療領域顯然不能由市場來操控,而更需要淡化商品味、強化公益性,成為一種普惠民眾的公共服務,讓每個人因“看得起病”而獲得生命面前的平等和尊嚴,進而不斷滋生安全感、獲得感、幸福感。
“一升一降”讓治病救人輕松起來
事實上,各級政府一直在努力破解看病難、看病貴現象。近年來,我市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一年高過一年,各類人群的醫保待遇也在水漲船高。與此同時,經過醫藥分離改革和基本藥品管理,藥品價格也普遍下降,尤其是一些治療重癥的特需藥、治療慢性病的常用藥在政府采購中降幅明顯。如此“一升一降”,使“看得起病”成為越來越多病患家庭的切身體驗。
當然,全面實現“看得起病”是個長期過程。就目前來看,醫療保障雖已全面覆蓋,但不充分、不均衡現象依然存在,導致困難群體對疾病的抵御能力相對較弱,這也是全社會屢屢發起愛心捐款的原因所在。因此,仍需在擴大醫保覆蓋面的同時不斷提升保障水平,尤其要對各類弱勢群體進行分類研究,提供針對性的醫保方案。如對外來務工人員,有必要通過醫保異地結轉、就地補充等方法,逐步實現“看得起病”。
更為重要的是,公立醫院要起好定海神針的作用,充分體現治病救人的公益屬性,在徹底擺脫以藥養醫的同時降低診療費、檢查費,讓“看得起病”成為普遍現象。對此,各級政府既要量力而行,又要盡力而為,切實加大對公立醫院的轉移支付力度,以公共財政支持公立醫院轉型、保障人民群眾健康。在此基礎上,鼓勵民營醫院發展,更好地滿足全社會多層次、多樣化的醫療服務。
該升則升、該降則降,通過“一升一降”更好地體現制度優勢、優化醫療服務,治病救人就會日益變得輕松起來,在施惠民眾的同時不斷增強整個社會的韌勁。
“慈善救命”是拾遺補缺的溫暖依托
當然,全面實現“看得起病”,愛心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溫暖依托。這不僅是因為提升全社會醫療保障水平是個長期過程,還因為再完善的醫保也難免百密一疏,一旦出現“看不起病”的極端個案難免需要愛心救助來拾遺補缺。而每一次成功的“慈善救命”,就如這次燒傷女孩的重生,都是一次體現社會溫暖、弘揚慈善精神的機會。
“慈善救命”既是救助弱者的需要,也是釋放愛心的需要,因此自古以來就是一種生生不滅的優良傳統,并且會隨著全社會文明水準的提升而不斷發揚光大。這次燒傷女孩醫藥費多次告急,而媒體的每一次呼吁都能如愿募集善款,充分展示了愛心的力量。令人欣慰的是,最近幾年但凡有天災人禍需要救助,舟山民眾總能有求必應慷慨解囊,而這種自豪感、成就感更會在一次次強化中不斷延續。
需要強調的是,正因為愛心的可貴,才更需要通過有序運作來呵護。面對林林總總的求助信號,理應有科學的甄別程序、透明的操作平臺以及科學的分配機制,在確保應援盡援的同時確保公平公正,努力克服因信息不對稱等原因造成愛心救助的旱澇不均現象。
特別要保護好慈善的公信力,避免愛心受到傷害。捐款的人無論貧富,都是為了救人急難而慷慨解囊,這份愛心容不得怠慢,更容不得欺詐。眼下,線上線下慈善平臺層出不窮,這總體上是一種可喜現象,但也出現了求助人過度“賣慘”、隱匿家財等不誠信問題,而個別平臺在運作工程中同樣存在貓膩,這就難免讓人在真假難辨的情況下遠離慈善。對此,有關部門應落實依法監管之責,嚴厲打擊侵入慈善領域的違法犯罪行為,切實為社會愛心保駕護航。